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9年4月22日,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思想品德课的发源地、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双学位班)七所创始院校之一、全国首批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十所院校之一,是辽宁省第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也是辽宁省第一个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高校。形成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大(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情景教学”“行走的思政课”“百人百讲”等五大特色教学品牌。
党建引领示范。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引领学院事业高水平发展,获评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辽宁省仅1个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多项成绩。
学科体系完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7个二级学科全覆盖,并自主设置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二级学科。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双学位、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省部级研究基地(新型智库)5个。
师资实力雄厚。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24人,讲师31人,博士生导师22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次,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思政课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人。
科研成果突出。“十三五”以来学院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含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专项项目)、省部级项目5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400篇,其中CSSCI(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0余项。
思政课建设特色鲜明。在全国率先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政课、率先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并转型升级为“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文艺展演”的“一体两翼”教学新模式;创建全国第一家“沉浸式、浸润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室,打造情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使情景育人入脑入心;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落地生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使实践育人落实落细;创新“百年梦想 百年变局 百人百讲”系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使“三全育人”走实走深;赓续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扎实开展“四史”教育,使以史育人贯穿始终。
2019年洪晓楠教授受邀参加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1门课获批首批国家线下一流课,2门课获批国家精品课和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课获批省线下一流课、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主编出版教材教辅15部,其中马工程配套教材教辅5部,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参与编写马工程配套用书4部。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国际视野广阔。学院聘请外籍兼职教授1人,目前已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英国坎特伯雷基督城大学、圣玛丽大学、意大利乌尔比诺•卡洛•博大学、塞浦路斯大学、老挝社科院等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合作联系,开展了多批次的学生中短期访学和交流项目,先后派出教师赴20余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0余人次,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多次。
专业培养特色鲜明。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领导力的精英人才。学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生的培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科研基地提供平台优势。学院充分利用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辽宁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评价研究中心”、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大连市社科联大连市委统战部“大连网络人士统战工作研究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学院主动组织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地建设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研究学术活动基地”获批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室”获批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